早期肝癌治愈率非常高,靶向治疗在迅速发展;
艾滋病人用联合用药控制,寿命已接近正常人;
自杀并非是简单的问题,需要全方位进行干预;
心血管等慢疾病已经成为目前人类的头号杀手;
大众认知跟不上医学的发展,还存在很多误解;
癌症治疗已经到了变革之年,新方法不断涌现;
年11月4日,首届腾讯医学ME大会(以下简称“ME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生命之问”为主题。中外重大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演讲的方式,传播前沿医学突破与临床防治经验。此次ME大会由腾讯携旗下腾讯医典,联合《NEJM医学前沿》(全球顶级全科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集团旗下期刊)共同打造。在今年ME大会的舞台上,演讲嘉宾分享了癌症、艾滋病、转化医学等多个先锋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和研究成果,以权威和准确的知识,搭建起一座先锋医学与大众健康之间的桥梁。朱秀轩:肝癌靶向治疗方案进展迅速朱医院肝癌研究主任,哈佛医学院终身教授,国际公认的肝癌和胆管癌专家,他带领团队设计出一系列针对肝癌晚期的靶向治疗方案。朱教授告诉大家,在世界范围内,肝癌的发病率高居第六位,死亡率也排在世界第第四位,中国肝癌病人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根据最新报道,肝癌与中风、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病一起成为中国五大疾病死因。我们要问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肝癌可以预防吗?肝癌有很多致病因素——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过度酒精摄入,还有脂肪肝。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好的办法来阻断每一个病因。肝癌可以治愈吗?可以明确的是,早期诊断的肝癌治愈率非常高。射频消融、手术切除都是对早期肝癌治疗的非常好的手段。如果进入多发性肝癌阶段,可以考虑介入治疗,目前已经有一些非常有效的肝内局部治疗。而一旦肿瘤出现了肝外转移,就要依赖全身治疗,到现在为止,已经有5个靶向药物和2个PD1抗体。他表示,通过有效的、系统的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开发,医生可以把病人的总存活期逐渐延长。值得高兴的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肝癌中具有抗肿瘤活性,并已成为治疗标准。初次之外,还可以用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和靶向检查点抑制剂进行联合应用,并达成了药物史、肝癌史上从未有过的缓解率。尽管所有靶向药在一定时间内都会出现抗药性,但最新开发的第二代FGFR抑制剂是拥有非常高选择性的、不可逆的广谱抑制剂,可以产生更好的疗效。最后,朱教授表示,肝癌在早期是完全可以治愈,即使肝癌被诊断在晚期,也要充满希望。目前,精准医学和靶向治疗已经在肿瘤领域开始有很好的应用。现在已经成功探索出抗血管生成抑制剂,这对于提高肝癌总存活期有实际意义。通过对耐药机制和控制耐药机制的新策略的研究,能够使肝癌患者受益。李太生:艾滋病人用联合用药控制,寿命已接近正常人李太生是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艾滋病中心副主任;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和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大会上,李太生表示,在上世纪80年代,从感染艾滋病毒到临床6-8年的无症状期,到发病期之后的2年,病人%会死亡。那时,艾滋病被人们称为“超级癌症”,因为它不仅会造成死亡,而且还具有传染性。人类在抗艾的过程中发现了艾滋病的病原——新逆转录病毒,并且找到了艾滋病发病的主要机制——CD4阳性细胞,但这对艾滋病的治疗帮助有限。直到年鸡尾酒疗法开始被广泛使用,艾滋病病人的寿命才得到了显著的延长,治疗后20-50年的生存期,已经让艾滋病变成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内科病。此外,年时美国教授做的一个研究表明,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早期治疗可以减少97%的传染性。事实证明,从年到现在,艾滋病增长的速度已经下降了16%,死亡率也下降了33%。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艾滋病疫苗,早期治疗也可以大大减少艾滋病的传染性。而且,艾滋病也曾经有过被治愈的记录,分别是“柏林病人”和“伦敦病人”两个案例,但因为这两个病人同时患了艾滋病和血液病,所以他们的特殊性导致了这种案例的难以复制,不过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新的希望。目前来看,艾滋病最大的问题就是认识上的误区,很多老百姓、医生都仍然认为艾滋病是超级癌症,艾滋病仍然是不可治的疾病,尤其是认为和病人一起吃饭,握手等接触也会被传染,这是错误的。真相是艾滋病只有通过三种途径传播:没有保护的高危性行为、母婴传播、血液传播,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途径。虽然中国是艾滋病的低流行区域,但是目前性途径感染已经占到了HIV新报告人群的97%,因此艾滋病科普工作势在必行。而中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免费治疗政策的实行和抗艾药物的研发都为遏制我国艾滋病的蔓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研究者经历了毒副作用问题、长期治疗的疗效问题、并发症问题的严峻考验;并在政府的支持下探讨着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防治方案;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找到了更适合中国人的治疗方案。此外,中国团队不光是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流行病学特点,同时也做了很多原创性的研究。中国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提出的,艾滋病全病程管理或者叫综合管理的新理念,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并且被写入了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李太生认为,中国应该进行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促进基础研究向临床成果的转化,促进政策方面的进一步改进。目前,艾滋病攻克的难点除了并发症还有免疫重建障碍,其中对于慢性炎症的控制,是一个新挑战、新热点。而李太生及其团队在10年前开始了利用中药雷公藤的尝试并受到了国家的批准,有望在今年启动第一例病人入组试验。李太生:艾滋病可以被功能性治愈,不必谈“艾”色变
费立鹏:自杀是个复杂问题需要全方位干预费立鹏是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自年起就开始专门研究中国人的自杀问题,凭着对中国自杀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成果,他已经成为中国自杀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领军人物,有“当代白求恩”之美誉。首先,费立鹏带领大家简单回顾了国内外的自杀率统计情况。他指出,国家间的自杀率有很大差异,差异最大甚至可达倍。中国的自杀情况和国外的自杀情况究竟有哪些差异呢?费立鹏总结出中国的自杀有以下几个特点:农村是城市的3倍;
农村年轻女性有很高的自杀率;
69%的自杀者50岁以上;
自杀死亡的人里有1/3并没有精神障碍;
使用农药自杀占了很大的比例。
值得欣慰的是,从年至年,中国、印度、美国的年龄标准化的自杀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自杀率下降很大。费立鹏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穷人数量下降是一个因素;城市化也是一个因素,农村人口减少了2到3亿,2到3亿人在家里拿不到农药,也会导致自杀率下降。介绍完了国内外的自杀现状,费立鹏紧接着介绍了当下国内外自杀预防的现状:国外常用传统自杀预防干预的模型来进行干预,国内在这一块却基本是空白。费立鹏认为,医疗系统应该重视预防自杀的措施,建医院自杀未遂登记系统。他告诉大家,在其他国家自杀未遂经过抢救之后,会由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并给一些心理辅导,但是国医院,抢救之后都没有进一步心理辅导,这是很大的遗憾。自杀的预防是个复杂的问题,不应该只有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在做,必须动用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力量,完成这个计划就是费立鹏的中国梦!肖瑞平:慢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肖瑞平是首位《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华人副主编,转化医学的先行者之一,并将转化医学的概念成功引入中国。筹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肖瑞平教授一上台便首先向与会的各位嘉宾和观众分享了一部“征服病魔的进行曲”,回顾了西方医学史的发展。肖瑞平教授指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的杂志,它拥有超过多年的历史,是西方医学发展史的最佳见证者。从最早没有麻醉开展外科手术,到年首次利用乙醚开展外科手术,再到年伦琴发明X光,开创影像学的雄伟篇章,以及巴斯德细菌理论的出现帮助人类开启了征服传染病的;显微镜的出现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微生物;罗伯特·科赫首次用他的完美主义和科学精神描绘了结核杆菌。肖教授对此指出,也正因为控制了传染病,现在慢病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在全球慢病占死亡率的73%,其中心血管是最大的死亡原因。肖教授同时表示,慢病虽然是难以克服的顽疾,但仍然有机会被征服。肖教授以心血管疾病为例,她指出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恰恰与西方国家逐年下降的情况相反,呈现持续飙升的趋势。在中国,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经超过40%,是肿瘤的2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甚至是世界人民的头号杀手。肖教授指出,慢病的发生主要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三高”等严重危害心血管健康的慢性疾病,同是也将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提高5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医保造成了沉重的负担,40%的透析病人是糖尿病、肾病。但很幸运的是,肖教授告诉我们,她已经找到了引发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并发症的致命因子MG53。肖教授与团队针对这一发现研发了单克隆抗体,以降低血液中的MG53浓度,起到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此外,肖教授表示运动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特别呼吁生命在于运动。肖教授还提到,冠心病占了心血管疾病的半壁江山,他们在研究冠心病的过程中发现,一种特异性分子能够大大减轻心梗引起的损伤,为心梗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新手段和新药物。在新研究方面,肖教授谈到她的团队发现催乳素受体信号传导新原理,并应用其阻断性单抗,治疗脱发和子宫内膜异位症。谈到脱发问题,肖教授还讲了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红面猴案例,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可以让秃顶的猴长回头发,并在使用抗体的4年后仍然毛发充足,这证明了防脱治疗未来可期。在大会的最后,肖教授对中国医学发展的未来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她表示,希望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能够大大地推动人类医学的发展,期待中国和国际市场有更多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和仪器,在不远的未来人类能够征服心血管肿瘤这些重大慢病,也希望有更多地原创药物来源于中国,让中国大有作为。张猛:医学新科普点亮健康灯塔张猛是腾讯医疗副总裁兼资讯产品中心总经理。主要负责腾讯数字化医疗创新项目的孵化,包括医学科普产品腾讯医典、医生服务平台和医疗企业端数字化平台打造。张猛在会上发表了《医学新科普点亮健康灯塔》主题演讲。张猛表示,我们处在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发病机制的研究、治疗方法的演进、疫苗的升级、新药物的研发,都在突飞猛进。但大众认知还是跟不上医学的发展,很多误解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医学的进展不为大众所知,另一方面,大众对这些知识充满渴望。是什么造成了中间的鸿沟?我们能否架起一座桥梁,跨越这条鸿沟?”张猛指出,科普是缩小前沿医学与大众认知鸿沟最好的方式之一。秉持“专业、体系、易用、开放”的互联网医学新科普理念,腾讯医典以权威的医生为作者,以前沿的知识为内核,以专业的态度为初心,以理性的思想为基石,让真正的医学为大众所知,增强民众对健康的自我掌控。首届ME大会主题为“生命之问”,意在通过探索人体微观世界,追寻人类的进化之路,点亮大众对医学理性认知的启蒙之光。ME大会开幕前夕,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发表寄语表示,希望通过ME大会,“引导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