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分子影像学杂志
患者,男,53岁。1月前无明显诱因8d未解大便,伴腹胀、嗳气,无腹痛、发热,15d前自觉乏力,食欲减退,发病以来体重减轻6kg。肠镜:结肠脾曲粘膜内多量巨噬细胞聚集,内有吞噬物,取活检未找到癌细胞。有糖尿病病史6年,肺结核病史4年。查体:左侧锁骨上触及2个直径约1.5cm肿大淋巴结,左侧腋窝触及直径约1cm肿大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77XL,红细胞2.91x/L,血小板x/L,CA:.21U/ml(0~37U/ml),癌胚抗原及甲胎蛋白阴性。为明确诊断在我院行18F-FDGPET/CT检查:①左侧颈部、锁骨上、腋下、双侧肺门、纵膈、腹膜后及肠系膜多发高代谢肿大淋巴结,最大位于肠系膜(图1A),CT示软组织肿块影(图1B),均考虑为恶性淋巴瘤;②脾大伴代谢轻度增高;③全身骨髓代谢轻度增高(图1C),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图1D)。病理检查超声引导下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结果为真菌感染,考虑组织胞浆菌感染。
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是肺结核等免疫力低下患者易获得的感染性病原菌之一,主要在美洲、非洲流行。感染源是带菌禽类及其粪便污染的土壤、尘埃。呼吸道是主要传染途径。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表现与以下疾病鉴别。
恶性淋巴瘤常有发热,无痛性淋巴结肿大,部分可融合,坏死较少,CT增强表现为均匀强化。PET/CT示淋巴结对称性代谢增高,可累及肝、脾及骨髓。组织胞浆菌病病例少见,无典型特征,诊断较困难,易被误诊为恶性淋巴瘤。
本例误诊原因:①病变以颈部、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为主;②代谢异常增高;③脾大及全身骨髓代谢增高;④肿瘤标志物均阴性。上述四条与恶性淋巴瘤表现相似而误诊。
淋巴结结核病灶边界部分欠清晰,可融合成块,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部分可见坏死或钙化,CT增强常表现为薄壁环形强化,中央可见低密度坏死,PET/CT显像示受累淋巴结代谢增高。可有午后低热、盗汗、全身乏力、消瘦等症状。
结节病是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病变,多见于青、中年人,对18F-FDG摄取增高,CT大多表现为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呈放射状,界清,密度均匀,进展期可有白细胞减少、贫血、血沉增快。
患者为老年男性,无发热,肿瘤指标阴性,有糖尿病史及结核病史,属免疫力低下患者,易受真菌感染。PET/CT诊断虽然可以很好的显示出全身病变的分布和数量,但在病变定性时,需与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结核及结节病等影像学特征类似疾病相鉴别。
海口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北京中科医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