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正月十五大家有没有吃元宵、看花灯呢?在昨日会诊时刻“元宵节特辑”中,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梁小玲教授为大家送上了热情洋溢的新春祝福,祝大家在年扬帆万里、跨越前行!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李涛教授则与大家分享了眼内淋巴瘤的诊治思路。如何分辨进展迅速、善于伪装的眼内淋巴瘤?如何正确地进行排他性诊断?让我们跟随李涛教授的思路,一起来绷紧淋巴瘤这根“弦”!
看点一:双眼视力下降,治疗效果差的葡萄膜炎?
43岁的女性患者,双眼视力下降8月就诊,眼底可见明显的黄白色病灶。多项葡萄膜炎指标均为阴性,房水IL-6、IL-10检测仅提示炎症,激素治疗效果不佳。58岁男性患者,双眼无痛性视力下降3年,加重2月,通过混浊的玻璃体同样看到眼底黄白色浸润灶。如何通过OCT、FFA、房水和全身检查发现淋巴瘤的蛛丝马迹?如何进一步取得淋巴瘤的确实依据?看点二:玻璃体切除术的应用价值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往往表现为眼内不典型炎症,也称伪装综合征,其临床诊断困难,误诊、误治率高,预后相对较差。玻璃体细针活检或PPV取材活检是确诊淋巴瘤的金标准,而前房穿刺液IL-10/IL-6>1具有高度提示作用。李教授建议,由于玻璃体内液IL-10/IL-6比值远远高于前房穿刺液,现有的PPV手术能够在微创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阳性率,减少漏诊误诊,有助于淋巴瘤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看点三:眼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
李涛教授总结了眼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特征:早期淋巴瘤的眼底彩照表现为视网膜下黄白色点状浸润,随着病情进展逐渐融合,呈现为奶油状黄白色浸润,融合成片状,伴有相应视网膜血管的出血渗漏,晚期可出现典型的豹斑状病灶。OCT表现为RPE下或视网膜下驼峰样高反射浸润灶,可融合成片,但却很少导致黄斑水肿。FFA早期病灶低荧光,点状高荧光环绕,晚期病灶荧光渗漏染色,ICG则见病灶低荧光。B超结果则取决于淋巴瘤浸润程度和其引起的眼内炎症反应程度,各不相一。尾声
李涛教授最后总结:眼内淋巴瘤进展快、善于伪装,诊断相对困难。虽然不能“宁可杀错绝不放过”、每一例葡萄膜炎都进行前房穿刺,但是眼科医生的心里要始终绷紧淋巴瘤这一根弦。作为一个排他性诊断,淋巴瘤的诊断首先需从常规病种进行排查,如果多项证据指向淋巴瘤,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时,一定要重视淋巴瘤的可能性,减少漏诊、误诊,提高淋巴瘤的检出率。
温馨提示
没有观看到直播的读者们
还有机会看回放哦!
观看直播回放
请扫描左侧